警惕利益集团吞噬调控成果 萧坊
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,2011年10月份,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(CPI)同比上涨5.5%,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(PPI)比去年同月上涨5.0%。在9月份的基础上,10月份PPI和CPI均出现一个跳滑。这意味着,宏观调控成果初见成效。 与此同时,货币政策松动的传闻开始甚嚣尘上。10月末,货币供给增速12.9%,高于市场预期,新增贷款5868亿元,同比增长15.8%。10月16日,央行发布的《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则明确政策转向:要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,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。而“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”这一提法则淡出。 在现代经济中,货币政策时常强调“精确制导”,制定者总是希望通过“微调”,对宏观经济进行精密控制。然而,正如孟德斯鸠所言,人是一个有局限性的存在物,不但不能免于无知和错误,也受到千百种情欲的支配。这意味着,由“人”作出的这些货币政策往往会事与愿违,比如货币政策就是一把双刃剑,不但容易剑走偏锋,顾此失彼,加剧社会风险,也很容易被利益集团左右。 现在,宏观调控刚刚取得一些微小的成果,最应该警惕的就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操弄。货币政策的紧缩,令许多垄断性企业、地方政府、房地产开发商等的利益受损。为了尽早改变目前的政策,这些利益集团的策略可谓花样百出。 第一招:哭穷。比如铁道部及其所属企业,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、银行信贷规模收紧等限制下,各省铁路建设资金普遍紧张。对此,铁道部的策略就是“哭穷”,在“九成铁道项目停工”、“农民工半年未发工资”等的“严峻形势”下,紧接着,经国务院的协调,财政部、国家发改委和银监会就发起一场拯救铁道部的“输血”行动。铁道部这个“独立王国”就是一个无底洞,如果体制不改,无论有多少钱塞进去,都会被这个机器无情地绞碎。 第二招:偷换概念。目前,要求放松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理由,就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。在我看来,这一轮的中小企业利润减少以至倒闭,很大的原因并不是货币政策,而是产业生命周期的客观规律使然。现在,发达地区正是“腾笼换鸟”的关键时刻,一大批没有核心技术、低附加值的“传统产业”,势必要被淘汰出局。这种阵痛,是中国必须经历的。此外,小企业的悲观情绪,还来源于原材料(如钢材、石油)、税收成本等的上升,而这些往往是体制性的,不是货币政策所能办到的。以中小企业之名要胁国家放松货币政策,可以说别有用心。 第三招:绑架。这应该是房地产开发商惯用的伎俩了。他们经常宣称的一个口号就是,房价不能下跌,否则会把银行拖下水,诱发系统性风险。每当房价有松动的可能时,相关利益集团就祭出这一绝招。这一绑架策略也屡次奏效,宏观调控因此一次又一次地沦为“空调”。然而,这种畸形的僵局不具可持续性。正如有人所言,一个丧失自我约束能力的利益集团最终必然遭遇重创,房地产利益集团在获取暴利的同时,也将自己推向了社会矛盾焦点。 在通胀依然高企的情况下,如果放松货币政策,物价、房价必将迎来报复性上涨,前一阶段取得的调控成果一定会被吞噬殆尽。在资金链相对比较紧的情况下,唯一的办法是通过市场化的改革提高资金配置的效率。就比如铁道部,现在正是重启体制改革的最佳时机,只有让行政的归行政,让企业的归企业,才能减少浪费,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效率最高的地方去。 |